首先,我们看看制冷剂(现在汽车用的都是R134a)的运动情况,()内为制冷剂的状态
压缩机出来(高温高压的气体)--冷凝器(高温高压的气体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液体)
--膨胀阀(低温低压的液体)--蒸发器(低温低压的液体转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)
--压缩机(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)
整个制冷过程就是这个样子的
主要的原因是在制冷时候,低压管路走的是气态冷媒,高压连接管走的是液态冷媒。液态冷媒密度大,而气态冷媒密度校在同样的体积流量下,当然液态冷媒流动时候需要的管径就可以小了,即要用细的管子的。这时你的空调效率是最低的!
我们来看管道,蒸发器-压缩机之间的流动的是低温低压的气体,也就是粗管,摸上去比较冷的
冷凝器-蒸发器之间可能是高温高压的气体也可能是高温高压的液体,确定的话要看膨胀阀在什么位置
不过也可以看管道粗细,一般细管是液体,粗管是气体
再看管道包扎,如果包扎冷凝器-蒸发器之间的管道,也就是高温管,影响散热,也就是影响制冷
如果包扎蒸发器-压缩机之间的管道,少损失冷量,可以减轻冷凝器的工作量,也就是更多的气体在其中转化为液体
所以包扎管道的话应该包扎低温的粗管
再来看压缩机,汽车一般使用的是涡旋式压缩机,就是只有气缸没有活塞的一种压缩机形式,这个比往复式压缩机好太多了
效率高、体积小,振动小,不易引起液击,受液击的影响也小
注意液击,液击就是压缩机吸入了从蒸发器出来还没有完全汽化的液体,在往复式压缩机中,液击轻则振动,重则损坏活塞连杆
看使用环境,由于汽车空调压缩机与发动机相连,压缩机转速受发动机转速的控制,以前我用matlab做过一个模拟汽车空调,
根据数据显示,发动机转速在2300-2500转的时候制冷效率形成高峰,这个数据因压缩机、冷凝器、蒸发器不同而有轻微不同,
基本在2500左右效率最高。
进行一下分析:
在环境温度一定的情况下,
转速过分低,制冷剂流动慢,没有足够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蒸发器,制冷效果较差,所以怠速时制冷效果一般不好
转速合适,制冷剂流动速度适中,蒸发器能够刚好满负荷或者大部分负荷运行,效果好
转速过高,制冷剂流动过快,蒸发器过负荷运作,液体在其中无法全部吸热转换为气体,流出蒸发器的管道中存在着气液混合体
气液混合体吸入压缩机就会引起液击,幸好现在我们用的是涡旋式压缩机,液击对部件的损害大大降低
环境温度很高的话,液击的现象可能不存在
如果环境温度不是特别高,也许就会发生液击,
个人认为,汽车出厂时都不把低温管封起来可能是考虑到在环境温度不是很高,发动机转速比较高的情况下,减少液击发生的可能。
高压管部分不全部封当然是为了散热需要。